按讚

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

戰場上的廚房



1.
在沙箱的迷你世界裡,兩軍交鋒、短兵相接、爾虞我詐、死傷慘重……一手策劃這場戰爭的孩子,好不容易挖好了壕溝,讓士兵有地方躲藏,又馬不停蹄在兩國交界處埋下地雷。

遭受過暴力創傷的孩子,經常透過戰爭遊戲表達身心遭受的威脅,並在奮勇抗敵的過程中,尋找繼續面對生活挑戰的力量和勇氣。

就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刻,孩子突然喊停,丟下沙場上的千軍萬馬,轉身尋找廚具和食材,玩起辦家家酒遊戲──煮一鍋熱湯,煎一塊肉排,配上蔬菜和蛋,還不忘翻出水果和牛奶當飯後甜點。

吃飽喝足之後,他又回到戰場,繼續九死一生的劇情。

廚房和戰場,多麼跳tone的組合!一個溫馨明亮,一個冷酷幽暗;一個是烹飪料理,給人滋養的地方,一個是佈局陣仗,取人性命的地方。

但它又是那麼地真實──不吃飽,哪來的力氣打仗?

看著孩子兩地往返,一邊努力面對傷痛,一邊努力撫慰自己,很心疼,卻也被那樣強韌的生命力深深地感動。

2.
身為助人工作者,每每聽到有人說:「你真有愛心!」、「你一定很有耐心,可以聽這麼多人吐苦水!」、「那我心情不好就打給你囉!」等等,心裡都會感到忐忑不安。

其實,我們在工作時,並非總是可以優雅應對。它比較像是在打仗,總是費盡心思度量,如何把握有限的時間和心力,回應永無止盡、沈重深遠的難題。

看到新聞畫面裡,急診室的醫護人員,冒著被病人毆打的風險救人,我們也想起在工作中曾遭受的肢體攻擊──我們必須保護著自己,同時又不能傷到當事人,在兩難間一路故做鎮定到底,直到回家檢視身上的傷痕,才想到要怕。

即使情況沒這麼慘烈,也不代表沒有風險。畢竟,要親近一個受傷遇困的人,嘗試走入他的內心世界,共同尋找出路,難免經歷一番精神上的驚濤駭浪。

於是,卸下工作的我們,在生活中往往比一般人更「自私」,堅持每天留點空白時間給自己、回絕臨時起意的聚餐邀約、心理能量不足時便拒絕社交閉關休養。雖然有些朋友對此有所怨言,久了也就形成一股默契,因為我們深知,如果無法下定好好照顧自己的決心,是很難把這份工作做好的。

3.
台灣人習於用食物表達關懷,即使是物質不豐的年代,依然創造出許多廣為流傳的經典美食。生長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,我們也習於用這樣的方式,傳遞愛自己的心意。

不是灑錢吃大餐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,用心思考自己想吃什麼、需要吃什麼,然後善用有限的時間、心力和預算,開開心心地為自己做一頓飯。

不只是吃飽,也在過程中滋養自己的心靈。

當然有時難免覺得,都快累死了,哪有力氣做飯?

這時就會想起,那些在戰場上保留一角給廚房的孩子。

就是因為世道艱難,所以更要堅持對自己慈悲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